-
主題特色: 面對台北實踐大學歷史最悠久的校舍,設計團隊藉由更新補強及空間機能的重新分配,以設置剪力牆與微型樁基礎方式,在尊重原建築空間秩序與校園整體基調下,原建築立面的傳統水泥花窗,轉為鋁材鑄造的漏窗外牆,在切削變化的廊道柱列間,引渡牆外流動光景,呈現視覺上的通透感;學術大樓建築外部,以鋼模板場鑄,切削方柱的遮陽、導水柱列及簷板,形成節奏簡單的立面,不僅是新舊材構間的再定義,也為公共空間翻轉提出新面貌。
-
主題特色: 行冊位於臺灣新文化運動聖地─大安醫院原址,空間承襲過往歷史所賦予的生命,以蔣渭水先生自宜蘭至大稻埕開業軌跡,貫穿整棟建築的設計脈絡。一樓大廳地理等高線式的錯落階梯座位,隨性席地的灑意,呼應八月星空圖的燈飾。二樓餐廳延伸一樓等高線的鏡射,保留迴廊檜木門窗與70年代小塊花磚原始樣貌,以黃銅燈具及混搭的古董椅營造氣氛。三樓書房以在黑盒體中凹折或站、或坐、或躺、或臥的100 種讀書姿態概念,建造出富饒趣味的實驗場域。
-
主題特色: 匿居於中正區湖口街的巷弄裡,在台灣早期老公寓圍牆的「裸妝」隱身下,一不留神極可能錯身而過的溫暖角落。推開斑駁綠色門扉,礫石滿地、木製長形桌椅、隨風飄揚的米白布幔,帶出歐式老宅的庭院景致。前身原為教育大學教師宿舍的空間,隨著時代推進,教師們陸續搬遷,空屋狀態已久後,香色創辦人保留其台灣房屋原始格局,以自各國收集的老物件,如:門窗、桌椅、櫃子、燈具,賦予它新生命,打造出有如身處歐洲鄉村的風景。
-
主題特色: 棄置超過20年的水電木工廢料倉庫,留下20年前的日曆、風化的夜鷺骨骸、用途不明的機具,以及堆積如山的垃圾。無可抵賴的廢墟狀態,在善於破爛改造的團隊「出手」後,以工業混合木造風格,保留油漆斑駁的牆面,樓中樓外露的鋼筋鋪上透明強化玻璃,採用撿來的舊木材自行鋪設牆面,親手製造大多數傢俱,從頭學習裝潢水電,現為週末才開放參觀的咖啡豆烘焙工作室,實踐以破舊但溫暖的手作,激盪出對改造廢棄建築物的想像和憧憬。
-
主題特色: 在進入都更倒數計時的日子裡,打破封閉的圍牆隔離,這棟前身為銀行宿舍的旅館,保留相伴已久的老樹,為陽台留存40至50年代記憶的馬賽克磚。L型的格局空間,增設電梯連通各自獨立的步登公寓,透過大面落地窗、天井設計,引渡自然光線,串起一室明亮,也望進窗外新舊建築的相融與對話,後巷鏤空的鐵窗花,映照出台北巷弄的縮影,藝術的介入,也讓老舊建築有了新生命,打通原有的隔閡,低調隱身於巷弄之中,與社區共榮發展。
-
主題特色: 承載中山足球場的歷史面貌,過去位於觀眾席下方的球員休息室與辦公空間,回應時代潮流的轉變,成為近80 坪的新型態辦公空間,座落於原足球場入場大廳的Lobby,延續附有花雕進場的特色舊拱門,結合塗鴉與裝置設計,展現力求突破的運動精神,重拾與老舊空間的對話。整體進駐區域有如一座城市,藉由街道般的中央走道貫穿全空間,透過分支進入各自辦公空間的社區,期許在多元使用的交織下,逐漸形成一個可自主維生的生態系統。
-
主題特色: 走過日治時代條通巷弄的夜場文化,前身為月球大飯店的頹敗廢墟,如今已成創業家工作的共創場域。原本無窗光的陰暗迷宮格局,透過引進陽光、空氣的挑空設計,在保留原始隔間的小角落場景下,讓光線、陰影交錯並存,以異質的場域、兼容並蓄的文化氛圍,導入展演活動、co-working space、會議空間以及社區結合的交流型態,促成具創新性的思考空間,彷如「濕地」擁有多樣性的生態系,企圖翻轉大眾對於林森北路的刻板印象,成為孕育創意的實驗地。
-
主題特色: 身處時代與大稻埕記憶的交叉口,原為林本源維記興業株式會社,「六館街尾洋式店屋」建築群之一,走過日治時期,從茶行更迭布商,在三角窗外靜默見證永樂町的繁盛起落。三層樓建築內,鋼筋混凝土結構,集結當時崇尚的設計式樣,帶出獨特歷史面貌。木梁挑高的格局空間,以「老東西新思維」,展開各國當代藝術家不定期展覽,結合傳統工藝,現代設計的印度織品與歐洲器皿,以護守印尼老件家具的香茅油,盈滿一室的人文氣息。
-
入圍獎項
A Design & Life Project
主題特色: 推開黑色門框、燙上金字LOGO的玻璃大門,原為茶行的建築空間,幾經易主,成為樸實低調、極具中性美式風格的選物店。為盡可能保留老茶行本色,經營者拆除輕隔間,捨棄過多的人為裝飾,讓水泥圓柱、水泥飾板傳統工法技藝,與現代層架上的設計商品及生活選物相互輝映,創造不同世代與文化碰撞的質感。走進場域,抬頭可見工業風格燈具與風扇,懸掛於早期黃、綠色調的天花板,偶爾發出剝落漆彩的掉落聲響,成為時代遺留的獨特回音。
-
主題特色: 座落於日治時期台灣藥業金融舊址,承載大稻埕港町時空變遷,取名自1920年代台北知名布袋戲班的樂花園(lo̍k hue hn̂g),牽引出老建築背後與在地文化的深厚淵源。本身為策展人的經營者,以「說故事入酒、佐民樂伴飲」概念,獨創運用在地南北雜貨、中藥材製作,以台北文史、戲曲為概念設計調酒,不定期邀請台灣傳統音樂、戲曲於店內演奏,場域牆面同時展示7張大稻埕百年來老地圖,打造歷史與戲曲文化教育酒吧,讓訪客一探地名時空之轉換。
-
入圍獎項
WaterOriginal 165 工作實驗展廠
主題特色: 如同老屋改建過程的跌跌撞撞,位於中正區河濱一帶,原為堆放化妝品原料的倉庫,閒置多時的三層樓建築,無一般使用的民生設備,屋況老舊幾近廢棄,閣樓藝術工作室進駐承租後,在背負貸款的整頓下,加以空間夥伴自力攤平互相支持,逐漸轉變開放為友善親子的共同工作室,一樓定位展場、二樓為工作空間,三樓會客及生活空間,每月一次以藝術為基礎,工具為導向的藝術共學及科學共學,打破空間場域的實驗、遊戲,讓學習有更多的可能。
-
主題特色: 從日治末期應對戰火而生的戰備「儲糧」,到光復後作為國家「公糧」制度的見證。一號糧倉象徵這塊土地走過的艱難歲月,也是過往農業流通形式的保存。這座台北市中心僅有的日本時期糧倉,團隊遵用古法修復,承襲舊建築隔熱原理,從外廊、氣窗、檜木屋頂桁架、木摺夾牆、壁面框架等保溫通風設計,穿梭時空詮釋「不用電的建築冰箱」,結合食物劇場概念,以明亮、簡潔木作設計,襯托空間原本的風采,成為台灣特有生活文化的展演舞台。
-
主題特色: 超過百年的歷史宅邸,除為屋主葉家代代生活空間,更是早期經營的碾米店。為延續老房子的精神及回憶故事,設計上採「輕的置入」,進行最微度的調整,前進一樓維持早期米糧行商鋪形態,以葉家過往常用日檜做為木構架,質地上的隱性回應,展現對老房子的尊重。原為大稻埕仕紳「吃會」宴客場所的後進,音樂與米相關木器,以歷史文物姿態重返後,襯托成米點心烘焙坊與複合式展演空間,與後院景觀魚池水聲交織,呼應北街過往榮景。
-
主題特色: 迷戀老東西的夫婦兩人,不自覺注意到赤峰街具獨特個性的老建築,2015年初,克服老房子白蟻侵蝕與陳年的漏水問題,帶著古著靈魂的思維,經營者「以舊修舊」方式,保持原木造房子樣態,從結構上補強穩固建物基礎,整理成獨具生活態度的選品店。刻意保留的早期紅磚牆,在空間昏黃燈光下,呈現歲月斑駁的磚塊形貌,抬頭可見具歷史感的木頭橫梁,與黑框玻璃門窗外的低矮女兒牆相呼應,將附近街區景物風景一併納入其中,串起街區的老故事。
-
主題特色: 在素紅色遮雨棚下,有舊式紅磚與木門組成的門面,是簡單又不失溫度的素晴屋。素晴是日文的美好之意,在規劃初期便希望能留存台式老公寓特色,並且加入80至90年日本昭和年代的氛圍,滿溢「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信心,有自身文化的自信,也融合新的元素成為新世代的文化。原來老公寓的夾層及一間浴廁拆除後,空間更為舒適,留存舊式老宅隔間、大理石拼花地板、檜木隔間牆、浴室的台式花磚,是台灣家庭的共同記憶,安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