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特色: 【住宅類 首獎】
頹圮的木造建築記載著 90 年來的故事,
時代的演進在生活機能上產生了變化,
為孩子創造一片天空的初心,
讓空間不只是懷舊,而有著新的活力。
實驗著成人、孩童、城市以及街道的比例,
在室內感受室外,
在單一住宅單元感受到街廓,
由這個街廓去反饋城市,
同時也進行一場時間的實驗。
-
主題特色: 【非住宅類 首獎】
代表台灣山林及底蘊的「綠色」,
代表台北步登建築的丁掛磚,
為殘破老舊閒置空間,
以設計語彙妝點回當初老建築迷人的狀態。
透過實體空間凝聚人,
帶動成為「社區創生」的發展基地,
當老屋新生作為都市的酵母,
引爆更豐富的城市內容及經濟發展。
-
主題特色: 【社區空間類 首獎】
位處於溫羅汀的巷弄街道中,
63 歲的老舊眷舍,
透過眾人之力「共構共享」,
在各種親切、經濟性高的材料運用下,
打造出寬敞透亮的學習與交流空間,
成為開放、彈性、無障礙的公共平台。
作為100%公共性的非營利攝影圖書館,
這裡,是以台灣為主體,
為所有人開放,
不分男女老少都能自由學習攝影的共學平台。
-
主題特色: 【技術特別獎】
跳脫大稻埕的傳統樣貌,
充滿紐約情懷的大面窗戶,
考量立面美觀的管道間,
讓不管室內室外都呈現美好風景。
好的設計是來自於好的生活,
開放式的辦公空間,
讓更多的靈感在此交會,
延續永樂座的娛樂文化創造精神。
-
特別獎
台北NPO聚落 NPO HUB TAIPEI
主題特色: 【經營特別獎】
荒廢二十年的北一女教師眷舍,
搖身一變成為大大小小非營利組織的
工作空間與交流場域。
整合永續發展目標、社會創新、國際鏈結,
在老屋新生的同時,
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公益助力,
讓城市再生與街區再造的工作能以此實踐。
-
特別獎
玩味旅舍 Play Design Hotel
主題特色: 【故事特別獎】
承接了約有四十年歷史的和泰大飯店,
從玩味旅舍到玩味沙龍,
透過台灣設計與美學風格語彙,
呈現不同的新生故事。
以太原路為軸線,串連赤峰街及大稻埕,
藉由空間改造與創新經營模式,
將旅館轉化為國際旅人認識「台灣設計」的旅行接觸點,
讓房間轉變成可以住的台灣設計博物館。
-
主題特色: 【網路人氣獎 & 非住宅類 入圍】
秉持著保存大於開發的精神,
華山町以「貯藏華山 1950」作為主軸,
「貯」象徵著與銀行產業的連結,
「藏」則代表著華山的酒廠歷史。
從無梁板建築、雙層鐵窗、洗細石地板,
到隨處可見的金塊金幣,
以精心設計的眾多元素,
帶領旅人走入時空軌跡。
-
主題特色: 【住宅類 入圍】
沿著蜿蜒山路所來到的,
是遠離城市喧囂的陽明山,
微風輕拂樹影搖曳,
陽光灑落在彷彿自土地而生的建築上。
不以新建,而是尊重原有地景,
以藏代顯,以拙代炫,
當庭院成為前後之端景,
生活中心也投入自然之中。
-
主題特色: 【住宅類 入圍】
在雙剪刀式的梯間漫步而上,
迎接返家的是城市的光景,
退縮的陽台擁抱了整片綠意。
鐵皮頂加空間的新詮釋,
在老斜屋頂桁架、斑駁舊泥牆間,
舊料新用為空間帶來重組與延續,
臥室散發的檜木舊料香味,
牆上的身高刻度,
也為居住的回憶刻上一筆紀錄。
-
主題特色: 【住宅類 入圍】
伴隨著自我成長的老家,
成為了下一代茁壯的空間,
彼此的生活共同交織在小小坪數之中,
退縮的小陽台成為了喧鬧中的一方天地。
生活科技的運用,
老屋的不便也能迎然而解,
新生的不只是空間,
還有更多的生活方式。
-
主題特色: 【非住宅類 入圍】
在南港少數存有的老街上,
連棟長屋的簷廊空間下,
紅磚與器械融合為風格獨具的硬漢風景。
與老屋相輔相成的木工技藝,
新生的面貌,不只是空間,
而是街區的活力,
有如社區中的修繕基地,
老物件與老屋的多元可能就在雙手下展開。
-
主題特色: 【社區空間類 入圍】
穿過典型社區住宅大樓之間的狹小巷弄之中,
始得發現這片藝術、職人、創新、設計的實驗天地。
不同類型的獨立藝術工作者匯聚於此,
共同改造閒置空地,
老舊的麵線廠與曬面空地,
在風格強烈的壁畫與塗鴉下,
就像是有機而生的曬藝術空間。
透過資源共享與激盪創意,
獨立藝術工作者匯集於此,
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
主題特色: 【社區空間類 入圍】
台北市唯一完整全區保存的眷村,
依地勢建造有機擴建的軍眷老家,
在那個年代排隊前往溫泉公共澡堂,
鄰里間的互助交流,
在現今成為文化資產聚落建築群之下
以社區關懷據點,
透過共餐、課程與志工隊相互串聯,
積極推動眷村文化聚落再發展。
-
主題特色: 【社區空間類 入圍】
陰暗閒置的南機場忠恕市場,
開啟了空間新亮點。
這裡我們拌飯不賣飯,
以共享的大廚房與維修站,
串連不同社群與社區民眾
作為共享經濟的實驗基地,
從連結中看見改變,
感受街坊鄰居與社群團體的互助共好。
-
主題特色: 【社區空間類 入圍】
來自昌吉的日日昌,
期待社區能日日昌隆有活力,
透過新興團隊孵化實驗計畫,
建立一個共同學習、交流的都市再生社群。
期待由下而上,
具草根性的翻轉社區與城市。
在老屋新生中,
尋求空間的彈性運用與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