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團特別獎
- 座落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50號
- 規劃設計: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主題特色:
臺灣粗曠主義建築重要代表作
臺北醫學大學( 以下簡稱北醫) 之教學大樓為北醫校園最早興建的3 棟大樓之一,於1963 年12 月完成, 主要功能包含14 間階梯教室,由臺灣知名建築師吳明修建築師設計。以清水混凝土、抓紋磚、白水泥及洗石子等建材,建構一幢3 樓線條簡樸、設計細膩、工程品質極佳且回應氣候環境的建築。
北醫之教學大樓於早期校園規劃位在校園大道之軸線端點, 後因整體校園配置逐漸調整,最終設置於大學部主要入口右側,為校園廣場重要指標性建築。因學校教學需求而逐漸擴增教學設施、機電空調、弱電設備或無障礙需求等,以致建築物上所累加的機電系統日趨複雜;加上原始大樓清水模外觀自然老化,校方便採取逐次上漆的方式維護建築物外觀,以致原始大樓外觀產生變化。藉由幾次重要建築展覽,由校方主動發起執行教學大樓的修護計畫,希望藉由本次整建維護,再現原始校園記憶,並與時俱進呈現教學的時代意義。
以建築修復再現校園記憶
雖教學大樓非屬登錄的文化資產建築物,但因為吳明修建築師重要的建築作品,同時是臺灣建築史粗曠主義重要代表作, 是北醫歷屆師生重要的校園生活記憶,因此以「修復」與「未來使用」作為設計的核心,故以參照法定文化資產之標準進行修復,保留原始風貌使其呈現可被閱讀。
在原清水模上漆範圍去漆, 面層塗刷混凝土保護劑,滲透及保護既有清水模混凝土,同時於女兒牆頂增加滴水板,減緩清水模牆面垂流汙損;整理統合時代性需求的機電管線,使建築的風貌能夠順應當代。藉由目前尚存手稿圖資,進行圖面電子化並比對現況留存情況,全面調查及審視現況問題後,採取「保留」、「保護」、「修復」及「新增」等三項修復策略。
保留場域精神及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
教學大樓是北醫重要的教學場域,藉由現地設置之空間導覽及展示說明,倡導空間保留之價值理念、歷史意義及對臺灣建築特殊性,傳達全體師生對教學大樓老屋保留之於校園發展的重要性。
考量教學環境及品質,本修復工程分二期進行,由二次暑假及一次寒假分段執行;因逢新冠肺炎肆虐,人力物力的波動,以致校方於整體流程管控及整體協調,事務所規劃期程、監造協調及工進掌控,營造廠商對於施工人力調度及工程進度執行,三方共同努力及合作下,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大樓的整建維護,保留場域精神及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
【委員觀點】
不僅藉由「修復」展現建築本身的歷史價值更深刻強調出「實構築」合作的重要性與整建維護的精神 — 吳宜晏
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是臺灣現代主義建築後期「粗曠主義」的代表作,由當時臺灣戰後旅外回國的建築師吳明修所設計。吳明修建築師長期關注公共事務與公共議題,對臺灣整體建築設計或是教育發展具有一定貢獻,並長期倡議「廁所」的空間改革。當時世界趨勢正走到現代主義建築末端,開始探討建築不再是只應付需求而採取大量工業生產的模式,更多的是與地方連結,也就是後來的「地域主義建築」。然而即便如此,粗曠主義建築卻仍是當時臺灣經濟發展背景下所需要的,因此從這件作品保有原始鋼筋混凝土的粗曠感,將磚造系統放置於現有建築的平面架構體之下,以近似工藝的手法雕塑每個構件的細部,突顯當時建築師與營造廠對施工技術的精進與追求。
而修復此作的規劃設計團隊則以不著痕跡的設計,使建築物回復原有純粹的樣貌,剔除原先覆蓋在建築本體上的油漆,修補混凝土格柵、構件及地磚與面材,不僅藉由「修復」展現建築本身的歷史價值,也需由建築師、業主與營造廠三方共同支持完成,深刻強調出「實構築」合作的重要性與整建維護的精神。
這件作品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指標性意義在於讓人們看待老房子的存在不只是從文化資產的角度談論作品的時代價值,而是做為未來面對大量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日常養護與整理的典範去推動整建維護的理念。
-
規劃設計: 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 東盟營造有限公司、崇雅營造有限公司、
新加坡商特爾芙系統整合顧問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經營管理: 臺北醫學大學